
類別:公司新聞? 發布時間:2019-01-21 ?
從“人找貨”到“貨找人”
高架立體倉庫、高速分揀系統加上輸送帶系統就成了這個智能倉庫的“骨骼”。當商品從倉庫分揀出來后,輸送帶系統把貨物直接運送到工人手中打包,進入下一個環節。輸送帶系統普遍應用于庫內收貨、取貨、分揀、復核打包和出貨的所有環節,充分保證訂單處理速度和準確率。
而支撐這個“骨骼”的則是一套先進的信息管理系統。涵蓋了訂單管理系統OMS、車輛管理系統TMS、客戶服務系統CSS、客戶結算系統DMS等模塊,軟件同時部署在云端和庫內數據中心,處理能力達到每秒一萬個訂單行。這套系統實時對接了各大電商平臺和物流運輸企業,網購用戶下單后,軟件自動獲取訂單信息并控制自動化設備執行出庫,直接送到打包員手中,平均訂單履行時間只需10分鐘。
創造互聯網物流新生態
傳統倉儲如何轉型?“互聯網+”指出了方向。當互聯網平臺、信息通信技術大量涌入傳統物流業,會給傳統物流業帶來巨大的沖擊,能夠創造一種新的互聯網物流生態。
業內人士表示,現在國家鼓勵在各級倉儲單元積極推廣應用二維碼、無線射頻識別等物聯網感知技術和大數據技術,實現倉儲設施與貨物的實時跟蹤、網絡化管理以及庫存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貨物調度效率;鼓勵應用智能化物流裝備提升倉儲、運輸、分揀、包裝等作業效率,提高各類復雜訂單的出貨處理能力。
“華東一號”智能倉庫是一個很好的樣本。它結合了傳感設備、動力設備、輸送設備、信號設備、機械設備、電子設備在內的硬件和軟件,做到了各設備設施在運作物料過程中的無縫對接。“互聯網+物流”的優勢在其中展露無遺。
顯然,未來傳統倉庫的轉型,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將是重要方向。國務院印發的《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指出,創新加快關鍵技術裝備的研發應用,既要提升物流業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又鼓勵采用節能環保的技術、裝備,提高物流運作的組織化、網絡化水平,降低物流業的總體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
上海市物流協會專職副會長韓志雄表示,“互聯網+物流”將與智能制造、金融相結合,產生更高的附加值,而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打造全新的商業模式則會成為產業鏈上各關聯企業升級的驅動力,必將推動產業的整體發展。